還是原來的配方,還是一樣的騙局。每次看到有關神童培訓的新聞,人們往往會產(chǎn)生這樣的疑問:為什么家長的錢總是那么好騙?為何被忽悠報班的家長們能輕易相信,自己的孩子就是尚未被開發(fā)的神童?
其實早在今年1月,教育部就公開通報取締一批開展“量子波動速讀”或“全腦培訓”的違規(guī)培訓機構(gòu)。被取締后,狡猾的騙子機構(gòu)常常換個招牌,換個地方,用同一套人馬和教材讓不同的家長上著相同的當。較低的違法成本讓類似騙局不斷“重出江湖”。
在暑假這樣一個超長假期當中,家長不會放棄任何提升孩子潛能的機會。補課班、“神童”培訓、游學……孩子們輾轉(zhuǎn)在各類培訓班之間,有時甚至比正常上課時還要忙。原本是學生的成績競爭,演變成了家長的“財力”競爭。壓力在孩子和家長之間來回傳導,等到高考的那一刻就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。
家長對孩子的愛當然無可非議,但缺乏思考的愛,也往往成了騙子收割“智商稅”的突破口。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,甚至可以“彎道超車”。然而,真正的“神童”畢竟只是少數(shù),企圖通過“全腦開發(fā)”賦予孩子超人的能力,繼而能夠在此后的學習中效率加倍,“無往而不勝”,歸根結(jié)底還是一種走捷徑的思維方式。很多時候,騙子正是利用這種急功近利的焦慮心態(tài),讓一個個家長陷入拙劣的騙局之中。
教育當然有其自身的規(guī)律,課外培訓班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幫助孩子查缺補漏,提升成績。但宣稱能讓學生“蒙眼識字、過目不忘”等投機取巧的方式,顯然違背了學習規(guī)律,灌輸?shù)氖且环N不勞而獲的價值觀,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。對家長而言,根據(jù)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,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身的人生道路,也遠比找到一家進行“潛能開發(fā),神童培養(yǎng)”的無資質(zhì)培訓機構(gòu)要更重要。
優(yōu)質(zhì)的教育資源總是會相對稀缺,家長的焦慮肯定也不會消失。適度的焦慮有助于改善教育,而過度的焦慮也容易使自己成為騙子的“韭菜”。家長們首先要調(diào)整好自己的心態(tài),多一些事在人為的努力,少一點一招制勝的投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