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山縣白塔公園內于式枚銅像。
于式枚故居。
人物簡介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于式枚(1853年—1915年),字晦若,祖籍四川營山。清光緒六年(公元1880年)中進士,授兵部主事,佐助李鴻章多年,奏牘多出其手。擔任過禮部侍郎、考察德國憲政大臣、郵傳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學部侍郎等職。在營山縣進士文化景區(qū),于式枚祖屋現(xiàn)已成為一個重要景點。
●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譙靈敏/文 梁洪源/圖
在營山縣進士文化景區(qū),有一座老宅,他和進士于式枚的名字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祖籍營山的于式枚,出生于崇德尚文的大家族,受家風家訓影響,從小便樹立了讀書報國的遠大理想。清光緒六年(公元1880年),于式枚考中進士。他求學上進,刻苦勤奮,精通文史,懂好幾門外語。晚清重臣張之洞稱他“堪大用”,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徐世昌夸他“博極群書”。其人品高尚,好義輕財、賦性耿介,為官清正廉潔、不謀私利,他的故事在營山代代相傳。
A勤學苦讀立志報國
于式枚祖籍營山,祖輩世居于此,其故居位于現(xiàn)營山縣朗池街道新生社區(qū)三于路與慧若路交界處。夏至剛過,我們一行人來到于式枚故居,眼前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建筑,蟬鳴聲聲,意境悠遠。
進入于式枚故居,首先要經過一個院壩。院壩內立著兩根四五米高的桅桿,氣勢雄偉。小走幾步上前,推開厚重的木門進入院內,視線豁然開朗。故居為三進三出四合院,包括朝門廊房、二堂、正堂。院內的木質門窗上,雕花惟妙惟肖、細致精美。
于氏家族是營山當地知名的科舉望族。據《營山縣志》記載,于家祖先于紹在明洪武年間來到營山任知縣,招民墾荒,很有政績。退休后,于紹定居營山,開枝散葉。其后,于氏一族逐漸壯大,成為當地大姓。在先祖于紹的帶領下,于氏一族“抑強扶弱、懲惡賞善、興仁興義”。不僅如此,還世代崇文,重視讀書。每次童生試,于氏子弟多達六七十人,其中考中秀才者頗多。
于式枚的父親于中立也是一名尚德崇文的高雅人士,在粵桂地區(qū)為官多年。清咸豐年之初,于式枚出生在廣東,字晦若,小名穂生,又名采生。受于氏家族良好家風的影響,他從小立志通過讀書考取功名,為民謀利。
清光緒元年(公元1875年),于式枚參加鄉(xiāng)試不中,回到四川營山老家。清光緒五年,參加廣西鄉(xiāng)試考中舉人;清光緒六年考中進士,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。如今,上海圖書館還珍藏有于式枚參加科舉考試的試卷,試卷扉頁祖籍一欄寫有:“四川順慶府營山縣”字樣。
考中進士以后,于式枚正式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。為官期間,他擔任過兵部主事、禮部侍郎、考察德國憲政大臣等職務。
營山縣的于氏祖屋大致建于清乾隆年間,距今約240年歷史。曾經,老屋年久失修,一度破損嚴重,2019年11月,營山縣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,對原祖屋保留的正堂進行了修繕,并按歷史記載的建筑風貌擴建復原廂房、二堂、朝門廊房和桅桿等,完美復現(xiàn)出當年的盛況。
于氏一族中人才輩出,最令人熟知的當數于式枚,因此,于氏祖屋現(xiàn)也被稱為于式枚故居。
B三尺街坊胸懷大度
營山縣檔案館館長任穎輝是當地的文化名人,對于式枚的研究頗多?!坝谑矫对鴥纱位氐綘I山,一次是清光緒元年,一次是清光緒十一年(公元1885年)?!比畏f輝介紹,清光緒十年冬,于式枚父親在廣東任上病逝,次年年初,于式枚護送父親靈柩回營山安葬。
與10年前第一次鄉(xiāng)試落榜回鄉(xiāng)不同,這次回來,于式枚已成為整個于氏家族的榮耀。他當時考中進士多年,任兵部主事?;貋頃r,于氏家族長輩、親朋好友在位于縣城的于家宗祠設宴,并與他一起回到于家大院。到家后,于式枚堅持從小門入,不走正門。家人十分不解,他卻回答道,有長輩在,年輕人應低調行事。
對于家人,于式枚從不放任、縱容,要求他們嚴于律己?!昂V填四川”后,大量移民進入營山,以湖南、湖北人居多。本地人和外籍人各自建立會館和祠堂,以示族異,以彰族威。晚清時期,營山縣城禹王宮是湖廣籍人的會館,在會館修建之時,與于家宗祠緊鄰。于家人擔心日后出行不便,便要求對方拆墻。當時,于式枚在朝中炙手可熱,于氏家族自然成為鄉(xiāng)宦之首。禹王宮會館朝里無官,但人多勢眾。一個有錢,一個有勢,雙方為一堵三尺之墻,由吵罵發(fā)展到打官司。先告到縣衙,縣令不敢升堂;繼而告到順慶府,后來告到省里,也不了了之。當時流傳,禹王宮會館的人為了顯示人多錢多,曾在一個趕場日,在東南西北四大城門各派人放一谷籮,凡是兩湖入籍的人進入城門者,必須放兩枚銅錢在籮內。一個逢場天就裝滿了四大谷籮,以此作為集會、訴訟的備用金。于氏家族則數次寫信給于式枚,期望借助其威望施壓。于式枚為人明智豁達、清正廉潔,他在回信中引用了清康熙年間進士張英的詩:“封封來信都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還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?!边@四句話讓族人們啞口無言。此事傳到禹王宮會館,大家被于式枚的深明大義感動。自此,兩族人摒棄前嫌,自愿各讓三尺,共建家園。
在歷史的沉浮中,禹王宮與于家宗祠早已不見蹤影,只剩下一條六尺小巷,人們?yōu)槠淙∶百t官道”。賢官道位于如今的營山縣城內,每當行走至此,人們總會想起那段謙遜禮讓、包容博大、崇德重禮的故事。
C考察憲政憂國憂民
營山大地自古以來人杰地靈、人文薈萃,素有“科第仕宦,甲于蜀都”“文冠八屬”(清代順慶府轄營山等2州6縣,故為八屬)之美譽?!稜I山縣志》記載:從宋至清,營山共產生57名進士,僅清朝就有26名。還有200余名舉人、360名貢生。而于氏家族是營山歷史上的科舉望族??h志中記載的于姓貢生、舉人、進士人數總計超過50人,僅清朝就有于式枚、于式棱、于德培三位較有名氣的進士。
2011年3月,營山縣實施進士文化旅游景區(qū)開發(fā)工作。在縣城東部新城,成功打造了全省唯一以進士文化為主題的文化體驗景區(qū)。景區(qū)占地面積1600畝,涵蓋白塔景區(qū)、云鳳書院、于式枚故居、翰林苑、文運湖五大部分,重塑進士人文場景,打造現(xiàn)代美學景觀,創(chuàng)新融合文旅業(yè)態(tài),延續(xù)千年營山崇學上進的深厚文脈,展現(xiàn)進士文化厚生惠民的時代魅力。2021年1月,營山進士文化旅游景區(qū)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(qū)。
景區(qū)以北門河為紐帶,幾個區(qū)域連成一片,相融相生。走進白塔公園,營山的57個進士齊聚于此。一座座進士青銅像分布園內,惟妙惟肖,呼之欲出。他們穿越歲月的風煙,紛至沓來。進士們以于式枚為首,他們打躬作揖,頷首作答,訴說當年金榜題名的榮光與輝煌,交流為官一任的經驗與體悟。
于式枚是幸運的,入仕以來,一直頗受賞識、被委以重任。于式枚也是不幸的,作為晚清官員,時局動蕩,內憂外患。
營山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編寫的《營山人物》一書中記載,于式枚先后兩次走訪歐美列國,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方面進行考察。回國后,他向朝廷呈遞了《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奏考察普魯士地方行政制度折》等4篇奏折,對當時清廷制憲提供了有用的資料,也是時人了解德國憲政的重要素材。
1911年,辛亥革命爆發(fā)。次年,溥儀退位,于式枚以種種借口拒絕袁世凱的受命,退居青島,1915年郁郁而終。因時局動蕩,于式枚去世后,未能歸葬祖籍所在地營山。
斯人雖去,于式枚及于氏家族仍被營山百姓銘記。于式枚故居所在片區(qū)被稱為三于壩(于式枚、于式棱、于德培)。故居門前的兩條路,一條被稱為三于路,一條被稱為慧若路(于式枚字晦若,同音)。如今,于式枚故居已成為營山進士文化旅游景區(qū)重要的組成部分,于氏一族清廉勤勉,耕讀傳承的精神,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。